】
看到此处,朱棣的心情变得无比复杂。
朱瞻基几天前在朱棣面前展露的态度,显然昭示了这位年轻
prce对他二叔与三叔自小便缺乏好感。
这份早年的不快成为了两人日后叔侄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。
这一切都因皇太子之位的争夺而起。
归根结底,皇权才是这场家庭悲剧的根源。
想到这里,朱棣内心深处难免泛起愧疚。
每回反思到这段历史,总能忆起他对朱高煦说过的一句话:“世子多病,汝当勉之。”
正是这句话为之后的争端埋下隐患。
朱棣开始责问自己:为何当年偏要对朱高煦许下虚妄的承诺?
从小以来,皇祖父就对你格外看重。
你的学业受教于姚广孝及才俊解缙之辈,在培养你为储君的路上不遗余力。
也因为这样的重视,整个朝廷的文官几乎全盘支持你父子二人。
即便是原本和二叔关系较亲近的武将勋贵们,也开始慢慢偏向于你的父王一营。
相比之下,朱高煦与另一位叔父尽管已被封王且各有属地,他们却借诸多理由推脱,不肯赴自己的领地。
更是在应天为所欲为,倚仗皇祖对他们的偏爱行事张狂不受束缚。
在此背景之下,朱高煦持续留在皇帝身边挑拨是非陷害哥哥朱高炽。
像解缙及其他多位侍郎皆因他构陷遭难,相继死在狱中。
如此情况,自然激起你心中对于二叔无尽的怨念,并决意找到机会惩治这个无法约束的长辈。
永乐九年,时年十四岁的你正式获封皇太孙,自此开始关注并搜罗朱高煦各项不当行径的铁证,企图适时揭露,彻底摧毁其地位。
直到永乐十三年,契机终于出现。
此时,朱高煦因多年恣意妄为,更加放诞不羁,纵使其部下在京畿劫掠百姓,残杀无辜投江;还杀害依法纠察的徐野驴等兵马指挥。
更为僭越的是,他竟擅自动用御用品具,暗中打造兵器招纳亡命之徒进行水战训练。
站在回忆里的朱棣不禁扪心自省:“这真的全错在我的身上么?正因为我过分宽容,才致朱高煦做出如许多无法之事。
养不善终是家长的责任,我害了自己的儿子!”
这种自省让朱棣的情绪由愤怒渐渐转为深沉的自我反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