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星小说

新星小说>逃玉奴有免费小说吗 > 第4章(第1页)

第4章(第1页)

  见他屈着高高的身板立在床前,凤太太不忍,向玉漏嗔怪一眼,“这丫头,还不快搬根凳子来池三爷坐。铱誮”转来又笑说:“你们老太太一向就硬朗。两位太太也还好?”  “劳您老人家惦记,两位太太也都好。今日来时,大伯母和我母亲还说要来瞧您,只是为我们四老太爷府上的喜事抽不开身,特地嘱咐我来问候,说等您身子好些,还要请您到我们家吃酒看戏去。”  玉漏留心听着池家的人口,一面搬了梅花凳来请池镜坐。心里想这些客套话必定都是池镜自己杜撰的。上回络娴说起来,分明还有些怨池家不大重视她娘家,连太太病着也没人陪着她回来瞧。  他也不过二十岁的年纪,说起家常客套话来又变了副样子,有些古板琐碎,像个上了年纪的老先生。  他自凳上坐下来,手扶在两边膝上,收起眼底不耐烦的颜色,对着病人极尽柔情的态度,不似寻常的公子哥。那些年轻男人可是没那么大的耐性同一个上了年纪的病妇讲话。  玉漏挖空心思想从他身上找出些优点来,好蛊惑自己去爱上他。因为想要嫁给他。  她没爱过什么人,心想要和一个男人过一辈子,爱他的人总比爱他的钱更有利于夫妻间长远的相处。其实那也不过是自欺欺人。  凤太太问来问去,总算问到络娴头上,“我们络娴在你们家,没闹出什么笑话吧?我就这么个女儿,她小时候难免宽纵她一些,只怕在你们家老太太太太跟前也不大懂规矩?你和凤翔要好,我就不和你外道了,望你们阖家上下多担待着她点。”  池镜忙笑,“凤家是知书识礼的人家,教养出的小姐岂会不懂规矩?我看二嫂是个最伶俐懂事的人,连我们老太太还常赞她聪慧可人。您老人若是不放心,等把身子养起来,常往我们家去走动走动,亲眼瞧瞧是不是阖家上下都敬重二嫂?”  说得凤太太高兴,把身子再往上枕上耸起来一点,“哪里比得上你们府上两位小姐。”  “二嫂比她们懂事得多,我那两个妹妹不过还是毛丫头,这时候还为争两件衣裳首饰斗嘴,总也长不大。”  凤太太笑道:“等往后出了阁就好了,姑娘家一出阁就跟变个人似的。你这次回南京,想必府上也该为你的婚事打算起来了?”  恰值这屋里的老妈妈瀹好茶进来,玉漏帮着去接,手一握,烫得端不住,她赶忙把这份忐忑的灼热递给池镜。  池镜接过去,不觉烫似的,从容地焐在手里,“婚姻之事,全凭父母做主,我不过是听着。”  “婚姻大事是父母做主不错,不过你自己也要有点意思,否则娶个全不如你意的姑娘进门,你自己那日子过得也不高兴。”凤太太把手扣在腹前摇头,很灰心的神情,“像我们凤翔,都是他父亲为点人情关系早年定下的亲,那时候我们也没去理论。你看如今,闹出多少笑话给外人看。”  凤太太一向不大喜欢俪仙,嫌她过于蛮横泼辣。两厢比较下来,倒觉得新进来的玉漏不错,性情好,又认得字。因而暗地里嘱咐过玉漏早日和凤翔养个孩子。  玉漏打定主意是要辜负她了,心里有点愧疚,在病榻前伺候得比她两个正经儿媳妇还要勤谨。  除了愧疚,也有几分眷恋的意思。她觉得凤太太像一位正儿八经的“娘”,尤其是当她招呼玉漏“歇歇”的时刻,也是她用那双枯悴而光滑的手握玉漏的时刻,常使玉漏感到一种陌生的温情。  凤太太有这本事,格外蔼蔼可亲,病中更显出一种软弱而宽广的母性。连池镜也有刹那恍惚,觉得是坐在他“娘”的床前在叙说家常,与玉漏产生同样一种陌生的温情。  所以他格外耐心地敷衍着,“我倒没在外头听见凤大哥什么笑话。”  凤太太嗔怪地笑着,“你还替他遮掩?人家都笑他耳根子软,怕老婆,我睡在屋里都听见了不少。男人事事都依着妻妾到底不是什么好事,你不要学他,往后结了亲,要当得家做得主。不过我是多余嘱咐你,你们池家哪里会拣个性情不好小姐做媳妇?你们老太太挑剔。”  这多余的嘱咐恰是富裕的池家匮乏的,池镜无声地笑着。  老妈妈又端了药进来,玉漏去接。凤太太要自己吃,接碗的时候看见玉漏手腕子上有片淤青,猜到是俪仙拧的,不好当着池镜的面说什么,便又改了话头叹道:“不过女人家,性情太软了也不好。命好的也就罢了,命不好的,总是受欺负。”  玉漏听见,把腕子上的袖口掣下来,站到一旁低着脸。  汤匙“咣当”搅两下,屋里散着股浓浓的药香。药香似乎也能疗愈一个人的伤口,此刻玉漏与池镜都觉得骨头松软,心上的旧痂底下似乎在密密麻麻地新长着肉。  池镜笑得背稍微懒散地向后仰一仰,凤太太立时就对玉漏说:“你换根椅子来他坐,他才吃了酒,靠着才舒服。”  池镜心里是想要藉故告辞,但骨头缝里贪恋着这一点并不属于他的慈爱,没舍得走,自己走去墙根底下搬椅子。  玉漏忙跟上去抢,“我来吧三爷。”  两个手不留神碰着一点,忙躲开,转头又假意的你谦我让。凤太太望着直笑,“玉漏,你也不犯着和他争这点了,让他自己搬吧。你不晓得他,他从小就和凤翔他们一处闹,小时候常在我们家赖到天黑,就为赖一口饭吃。我那时候常说,你们池家山珍海味摆着你不去吃,在我们家里吃糠咽菜的反倒喜欢?”  很久远的事情了,那时候凤家老爷过世,凤家一落千丈,各处节省开销,不再分房吃饭,凤太太领着姨太太孩子们挤在一桌吃饭。  池家从没有这样子,除节下外,都是各房吃各房的。小孩子都爱热闹,所以那时候池镜爱赖在凤家。  不过他长大也习惯了那份疏离,回头再想起幼年时不属于自己的那份热闹,心里有群蚂蚁爬过似的,猛地感到肉麻。  他突然觉得坐不住,再强坐了片刻便告辞要走。凤太太见留他不住,慢慢朝他摆摆手,“你去吧,往后常到家来坐坐,不要见外。”  她明知他不会来,这孩子小时候最爱和她亲近,那时候人家都起哄叫她收他做干儿子。叵奈凤家家道中落,池家照旧如日中天,差距大起来,人家没再起这哄,她也没提。  而后池镜大了些,北京南京两头跑,愈发疏远了。她心里生出些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感,只吩咐玉漏去送他。  玉漏想着要绕回房中把上回那灯笼还给池镜。转念又想未免太小题大做,一个灯笼在池家值什么?反而让人起疑心是故意捱延什么。  因此没去,一径把池镜往门上送。路上提及此事,扭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“原想着要还给三爷灯笼的,又怕回房去取耽误了三爷的事,只好下回再还给三爷。”  池镜在后头像是沉思着什么,回神问:“什么灯笼?”  “上回三爷送我,不是借了我一只灯笼打?”  他这才想起来,吭地一笑,“又不是什么要紧东西,犯不着还。”思绪仍四处飘散在凤家没落的各条小径上。  那些给苍苔从两边爬拢来的每一条石板路他都跑过,和凤翔兄弟俩。他自己也有兄弟姊妹,却都不大亲近。也难怪,他五六岁的时候掉在池子里,自家兄弟都是踌躇观望,反是凤翔大冬天的跳到水里把他捞了起来。  他那时候豪情壮志地在心里发誓,即便嫉妒,也要同凤翔做一生的知己好友。可长到如今,已然力不从心。人的骨头长起来,仿佛长硬长冷了似的,那丝嫉妒也日渐勒痛了他自己。  他十来岁上头就察觉,已经不能再成日和凤翔亲近了,也逐渐失去了一份能和谁发生感情的能力。  今日走到凤家来,莫名地掀腾起年幼时候的那点天真热忱,使他觉得自己陌生。无论是此刻的自己,还是年幼时候的自己。  他喃喃自语,“凤太太这样子,像是难好起来了。”  玉漏以为是在问她,骨头轻微一振,回过头来,“恐怕是难了,自我来这大半月,成日见太太吃着药,却难得下床走动一回。走不起,说是头发昏。”  池镜点点头,知道这些话对个不大认得的丫头说出来很可笑,但也因为不大认得,倒能放心说一说,“凤太太年轻的时候就和气,人也好看。上了年纪的妇人里头,像她那样好看的,真是少。?烨”  玉漏心里也不禁想到凤太太慈眉善目的面容,“不单人好看,心肠也好,素日我们大奶奶闹得再厉害,她也不过说她几句。”  两个人都是惋惜的口吻,在这冬天阴沉冰冷的空气里,池镜莫名感到点融洽的理解,因而终于肯认真地在后头看了她。  她稍微侧着一点脸,耳朵冷得红彤彤的,身上穿着件鹅黄的袄子和松绿的裙,有些单薄,所以在里头又裹了好几件衣裳。饶是如此,人也还是瘦得厉害,裙带系在她那细腰上仿如勒着个纤弱的脖子,勒得断人似的。  他不由得拿俏皮话闲逗她两句,“你难不成是只小狐狸?生了条尾巴?”  玉漏转过一张茫然的脸,一时不明白他在说些什么。  他向前走一步,斜着在她屁股后头扫一眼,“你裙上有个洞,难道不是用来搁尾巴的?”  玉漏慌忙扯过来看,果然是烧了半个拳头大小的洞,不知道哪里的火星子蹦上去燎着的。她里头穿着条夹棉的裤子,是她娘的旧裤改的,大红的颜色,土气得要死,只有乡下丫头才这样穿。  她立时臊得脸通红,怕池镜看见,往旁边站过去,扯着绿裙子丢手也不是,不丢也不是。  池镜见她发窘,觉得好笑。池家老老少少的女人多,和她们天长日久周旋下来,令他习惯了和女人玩笑逗趣,心里却是怀着鄙薄的态度。  他吊着眼梢打量玉漏,轻薄地笑着,“这两年南京的姑娘又时兴起红配绿的颜色了?”  玉漏恨不得泼口骂他两句,到底按捺住了,维持一贯柔顺软弱的模样,只在睫毛缝里嗔他一眼,嘟囔着嘴,又没声。  “你难道在骂我?”池镜抬手撩开坠在中间的枯柳枝,暗中怀着一份诡秘的刺激,笑着逼近一步,“倒看不出你会骂人,以为你这样的丫头都没脾气。”  玉漏不由得咕哝出声,“兔子急了还咬人呢。”  “是么?我看兔子急了也不过是只兔子,咬人也是不痛不痒。”  玉漏正踟蹰要不要“痛咬”他一口,好叫他对她有所改观。转而又想,对他还不够知根知底,谁晓得他偏好什么性情的女人?  还是温顺点为好,温顺总不是什么缺点,还不至于招人讨厌。观瑞雪(〇七)  这时老远听见有人在喊,远处一瞧,凤翔正朝这头过来。  池镜不着痕迹地退开一步迎上前去,“外头客人打发走了?”  凤翔难得笑得疲惫不耐烦,“秦家来人,本来我们家与他府上已是不大来往了的,不知在哪里听见说朝廷要复用我,又打发个管事的来问我们太太的病。到底是不知真假的事,偏这会风声吹得满亭都知道了,将来若没有此事,反倒叫我不知如何下台。”  池镜往他肩头拍两下,后剪起手,“等我回去写封书信进京替你问问看。”  “那么有劳你费心。”  “你客气。”  凤翔见他此刻要出去,打拱道:“我就不虚留你了,这会还有话去回我们太太。玉漏,你替我送送池三爷。”  玉漏仍旧送池镜出去,这会不敢走在前头,只提着裙子在他后头跟着。池镜偏不饶过她,时不时扭头睇她一眼,嘲笑似的。  多看几眼,才发现玉漏脚上那双月白的绣鞋也不合脚,小了些,不得不趿着穿,走路发出轻微的踢踢踏踏的声响,像踩在鼓上跳舞。  玉漏看见他在看,立刻提着心神走路,腰杆也提得笔直,不肯再发出声音。那模样忽然有些倔强要强,池镜暗暗好笑,憋到脸上来。  玉漏只得开口分辨,“只有这双鞋子配这裙子才好看。”  池镜“恍然大悟”一般地点头,“原来你们女人是表里不一。外头光鲜就好了,里头什么样子倒不打紧。”  玉漏猛一阵心虚,“是迫不得已,谁不愿意里里外外都一个样?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好衣裳。”  他没接话,觉得女人哭穷的目的无非是要钱。  走到门上来,撞见个挎篮子的村妇在门上同小厮说话。那妇人瞟眼看见池镜,唬了一跳,忙把腰弯着让到一旁。  妇人身材略显臃肿,不是发福那类的圆润,是常年辛苦劳累积攒下的死肉,不均匀地堆在不该堆叠的地方。穿着也很不合宜,头上系着银红包头巾,上半截是件墨绿绸袄,下头又是条淡粉色的粗麻裙,像是东拼西凑出来的一身。  池镜正想着大概是凤家哪个下人的亲戚,谁知听见玉漏从背后冒出来问:“娘,您怎的到这里来了?”  那妇人赫然抬起头,脸上一霎惊一霎怒,一时顾不得有旁人在,泼口就嚷,“你问我?我倒要来问你,你怎的到凤家来了?!你爹前几日往唐家去,听见你离了唐家,气得回来问我。我倒还发懵,谁知道你一声不言语就私自到了这里!”  玉漏她娘叫秋五,东郊城外农户出身,因在家排行第五,又是秋天生的,得名秋五。庄稼人不识字,名字也起得实在。  秋五太太自十六岁嫁进南京城,在城内过了二十来年,也还是改不掉田埂子上说话的习惯,总是扬高了调门扯着嗓子嚷,生怕人听不见。  玉漏最烦她娘这一点,当着池镜在这里,更觉有失体面,忙把她娘扯到墙根底下避着说话。  这时候有小厮牵过马来,池镜也没听见她们母女在说什么,自顾自凳上马去。小厮拉着掉个头,才看见玉漏和她娘在那里说得面红耳赤。  像是起了争执,玉漏脸上一会红一会青,时不时侧转身去,又向旁斜乜着眼角瞅她娘,那模样竟然显出几分尖利刻薄。她娘也时不时狠狠拽她胳膊两下子,唾沫星子横飞,谁也不让谁。  池镜像是路过乡下的野戏台子,尽管听不见在闹什么,也猜得到净是些污秽直白的唱词。那马蹄子悠悠扬扬地踱起来,歪挫出他一脸倦厌的神气。  下晌又到哪里闲耍一回,倒比在凤家痛快些,吃得醉醺醺的,归家已是傍晚,要先往房后头给他母亲请安。  这原是个整大的院子,因前几年预备着给他日后成亲,把院子用院墙隔作前后院。他搬到前院居住,后面是他母亲和妹子住着。北屋耳房旁边有个小天井,开着一道月亮门,直通到后院去。  过了月亮门便鸦雀无闻。天冷下来,仆妇们都不肯在外头廊下坐着,或是在屋内伺候,或是猫在耳房内守茶炉子做活计。  踅入正房内听见七嘴八舌的在说笑,全是女人的声音。有个小丫头在守门,见池镜进来,歪着脑袋朝暖阁里头通传,“太太,三爷回来了。”  暖阁里头仿佛没听见,仍在闹渣渣地说个不停。池镜进去才看见,原来是他母亲燕太太和他妹子芦笙在暖榻上,跟前围着三四个丫头媳妇在看个金项圈。  有个丫头回头看见池镜,忙扯着人让开,燕太太这才瞧见他,端了端身架,笑脸立刻不大自在起来,“你去凤家瞧过凤太太了?她的身子怎么样?”  池镜行礼道:“不大好,多半日是睡在床上,坐得久了都劳神。”  燕太太叫他在榻那端坐下。他妹子芦笙盘坐在那头,半个身子偎着燕太太,一手举着金项圈,一手托着上头嵌的玉坠子递给他看,“三哥,你看好不好?姑妈下晌翻柜子找给我的。”  池镜略微托着看了一眼,她这样的项圈也多,实在看不出什么差别。可女人在这些金银头面上头最难搪塞,轻易一句“好看”打发不得,她必定还要刨根究底问出个“哪里好”。  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多找些话来敷衍,“我记得你有个金项圈也是嵌和田玉的。”  芦笙立刻爬下榻来要回房去把那个金项圈找给他看,“不一样,我那只是青玉,这只是青白玉的。你等我拿给你瞧。”  说话一溜烟跑了出去,叮叮当当珠翠响彻着少女独有的快乐轻盈。  燕太太满面慈爱地望着她出去,接而回转脸来和池镜说话,眼底的柔情散去大半,“我们和凤家先是世交,后又结了亲,原该亲自去瞧瞧,偏赶上四老太爷家中娶亲,实在不得空。只是我们不去倒罢了,你大伯母却该亲自瞧瞧去,到底是他们大房的亲家。”  说到尾后,她把声音低了些,特地窥了下池镜的脸色。池镜脸色倒无异,只是懒倦的笑着,“弋?要过年了,大伯母少不得是要去一趟的。”  燕太太笑着哼了声,“他们大房娘家亲戚多,年下她更不得空了。”  屋里的热气熏得池镜托着额角歪着脑袋,眼睛轻微阖起来,眯成一条缝看燕太太。燕太太的脸像个男人的脸,有些阴柔气的男人,略高的颧骨和略坚硬的下颌角毫不留情地朝四方劈砍去。和凤家太太真是天壤之别。  燕太太等了会不闻他搭腔,心里骂了句,到底不是亲生的,和她不可能一条心。  她是二老爷后头续弦娶的太太。不过池镜也不是先前那位二太太生的,先二太太直到病故也一无所出。  池镜原是大老爷的儿子,长到五六岁上头过继给了二老爷。从此改叫二老爷“父亲”,叫先二太太“母亲”。大房那头改叫了“大伯”“大伯母”。  不承望二房这头的“母亲”叫得也不稳固,才叫了没几日,先二太太病故,娶进燕太太来,又改叫燕太太“母亲”。  他的“母亲”先后换了好几位,自幼觉得心在漂零似的,和谁都不大亲。后来北京南京两地跑,索性连身也飘零起来,更觉没了根基和归宿,人尽管是池家的人,心却是隔离的。  燕太太自己只有个女儿芦笙是亲生的,早些年还指望能生个儿子做靠山,可和二老爷聚少离多,一年年下来,人老了,期望落了空,只好勉为其难指望池镜。  其实也指望不上,池镜外头是嬉嬉笑笑和谁都打趣两句,实则心思重,好像有他自己的盘算。这盘算不见得和她这个继母相干,她早觉出来在他身上捞不到好处。  所以她自是不肯把过多的热情精力耗费在他身上,明面上像一位“母亲”就算尽职尽责了。  她瞅池镜两眼,见他还在打盹,知道他是不好说走。她也无心留他,便吭吭咳了两声,“你父亲今日到了封家书,说是翰林院有位老侍读卸任回南京来了,是姓史。老爷特地托了他,请他提点你的文章。老太太吩咐这两日就叫管家打点好礼,到日子你规规矩矩往人家府上去求学。”  声音不高不低,刚好把池镜叫醒。他撩开眼点头,“是。老太太今日还在四老太爷府上没回来?”  燕太太“唔”了声,“这回四老太爷府上娶亲,连苏州杭州扬州有些老亲戚也上来了。难得一趟,都不放老太太走,硬是要留咱们老太太在他们府上多住几日。老太太又不放心家里,上午打发卢妈妈先回来帮着我照管照管。”  池镜想到老太太那双猫头鹰一样机警的眼睛,六十出头的人了,还永远一副精气十足的样子,只管把池家各个犄角旮旯都紧盯着。他心头先替老人家叫声累,后又觉可笑。  见燕太太再没吩咐,他起身作揖,“母亲这几日操劳,请早歇着,我先回房去了。”  燕太太原该问问他吃晚饭没有,闻到他身上的酒味,晓得是吃过了,也不多留他。不过到底是一房里的人,不得不嘱咐一句,“去史家求学的事你上点心,别叫老太太说。”  池镜答应着走出廊下来,已是天昏地暗,他那张笑脸也不禁黯淡下去。  隔两日池镜去拜访那老侍读,领着四五小厮,抬着一担礼,骑着马往城北一条东临大街上去。  走了半日走到条小巷口前头,领头的小厮永泉引着往里进,“三爷,从这蛇皮巷穿过去就是东临大街,比走这街上绕过去近些。”  展眼望进去,果然巷如长蛇,细长蜿蜒。周围人家挨着人家,院墙上雨渍淋漓,地上也不干净,到处是给人踩成浆的柿子和桔子,散着糜烂的酒甜味。  池镜不大情愿,“走大路,这小路腌臜得很。”  永泉劝道:“还是走小路,怕去得晚了人家史老侍读要歇中觉。”  众人只得转道巷里。正是午饭时候,到处炊烟四起,锅灶响动。渐往里走,嗅到些血腥气,墙根底下沟渠内淌着些血水。腌臜得池镜攒眉,忽地旁边院门里头跳出来个妇人,哗一下往门前泼了盆水,正溅在他马蹄子上。  小厮待要理论,未及开口,那妇人先把铁盆叮咣往地上一丢,叉着腰就朝巷子里骂起来,“这巷里难不成就只你们一家?成日把血往沟里放,腥气熏得死人!噢,你们成日家净是和猪肠猪肺睡在一屋里,倒闻惯了,就不顾别人家死活!”  池镜跟着妇人回头一看,并无一家开门应声。妇人气不过,掉转身子旋一圈,又拔高了几分调门,“怪道人家孟母三迁,跟这些个只知翻肠子倒大粪的人做领居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!好好的人,都给你们熏出了股子大肠味!”  这时前头有个男人推着板车过来,一面笑着搭腔,“秋嫂子,你们家倒是读书写字的人家,可怎么也没见咱们这巷里谁家给你们家熏出个状元相公来啊。”  那妇人直怄得跳起来,“崔四!他们家猪肠子里翻出来的屎都送你嘴里了?!要你来替他打抱不平!”  池镜渐觉这妇人声音耳熟,攒眉思想须臾,想起来是前几日在凤家门前听见过。回头一瞧,可不就是那玉漏的娘?  他那眉头皱得更深了,弯下腰来把坠在马腹上的衣摆拍了拍,觉得那水是溅着了他的衣裳。直到走得再望不见那妇人,才觉得身上干爽了些。  不承想他这厢才钻出长巷,玉漏就挎着个提篮盒走入巷内。还没到家门前,老远就听见她娘在骂,拿脚后跟想也知道准又是跟邻里起了争端。  她娘的嗓门聒得她脸红,忙向门前奔,又没看见有人同她娘在吵,是她娘自己在骂。她忙上去将秋五太太朝院子扯,“娘,轻省些吧,少在这里无事生非。”  院门才刚阖上,秋五太太劈手就朝她脸上甩了一巴掌,“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!谁教你的孝道?胳膊肘净是往外头拐,倒来说你老娘的不是?!”  玉漏猛地吃痛,恨得跺脚,朝两家人家中间的院墙斜飞一眼,压着声回嘴,“邻里间什么深仇大恨?左不过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,也值当你泼妇似的站在外头骂,一条巷子里都听见了!你不嫌寒碜,我们脸上还挂不住呢!”  “啪”一声,又落来响亮的一巴掌。观瑞雪(〇八)  疼痛之余,玉漏只担心那声音给隔壁人家听见。也深知她娘的脾气,越是要和她争,她越是没完没了。  她倒是这点和秋五太太像,可这会不是争的时候,吵嚷起来没得叫邻里听见了更难堪。她只得忍下千般恨,挎着提篮盒打帘子进正屋。  少顷秋五太太进来,玉漏因问:“爹在胡家没回来?”  秋五太太说起来就有气,走过去把她太阳穴狠戳一下子,“你爹明日就回来和你算帐!我问你,在唐家好好的,为什么又到了凤家去?准是你伺候唐二爷不上心!呸!你是什么东西,只管瞧不上人家,成日家抱怨人唐二爷花心。人家有的是花心的本钱!噢,你见过哪个大家公子不是三房四妾的?”  玉漏把提篮盒搁在脱了漆的桌儿上,一屁股在旁边长条凳上坐下。走得远了,腿上有些发酸,她在那里若无其事地揉搓小腿,“又不是我自己要到凤家去的,是唐二送我去的。他一个高兴,就把我送了他的朋友,你们不怨他,倒反来怨我?”  秋五太太调转到她面前,朝她脑门心上戳指头,“你要是伶俐点讨了他欢心他能舍得把你送人?真是作孽,我怎么就养出你们三个没出息的姑娘!”  玉漏险些向后跌翻过去,忙抓住长条凳,横了她一眼,“唐二那样子喜新厌旧,就天仙下凡也拢不住他的心。您有本事,您去嚜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