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
光语密码
一、历史背景与技术逻辑
1
《武备志》与倭寇信号体系
雾海迷光
万历二十七年深秋,登州港被浓稠如墨的晨雾吞噬,能见度不足十步。崔知夏裹紧玄色斗篷,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疾行,木屐与积水相击发出沉闷声响。海风裹挟着海草腐败的腥气扑面而来,远处蓬莱阁传来的钟声穿透雾霭,在空旷的街巷间荡出令人心悸的回响。
作为钦天监新晋的光学通译官,她腰间的青铜鱼符在斗篷下泛着冷光。三日前,她刚将改良的光学预警装置部署在了望塔,此刻却接到加急密报——昨夜丑时,三艘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在沙门岛附近离奇失踪,渔民称海面上曾闪过奇异的七色光芒,如鬼火般飘忽不定。
转过街角,崔知夏在雾中辨认出了望塔斑驳的轮廓。塔身新刷的朱漆未干,却已蒙上一层咸涩的海盐结晶。塔顶传来金属碰撞的叮当声,她拾级而上,见阿砚正踮着脚调试三棱镜阵列,少年鼻尖冻得通红,双手却稳如磐石。
"先生快看!"阿砚指着西北方向,雾气中隐约透出几点幽蓝荧光,"寅时三刻开始出现,每隔一炷香闪烁一次,频率与倭寇镜光信号完全不同。"
崔知夏取出随身的水晶三棱镜,镜身刻着利玛窦赠予的拉丁文"x
veritatis"。当还未完,请后面精彩内容!